Movement As Action: Creating Community

A Workshop: To bring together people of varying backgrounds to generate collective creativity as performative and social action.

As social beings, we are constantly moving together with people through space. What happens when this movement is shaped consciously? Does it become (social) action? What happens when we consider or define "community" as an attitude, rather than a demographic?

本工作坊的目的,在於集合來自不同背景的人,
來完成一個具有表演性與社會行動的集體創作。

存在於社會的我們總是與它人在空間中互動。
這種流動是有意識的被塑造出來時,是怎麼一回事?
它是一種社會行動嗎?
當我們將「社群」定義為是一種態度,
而不是人口群體時,那又會是什麼狀態呢?


Wednesday, March 25, 2009

用感覺驅動肢體

很高興與大家度過了難忘的星期六下午
得到很多感受 也認識了新朋友
工作坊結束後內心感到滿滿的充實。


有幾個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活動

(1)
<一開始 我與地板之間的相處>

其實平常工作時刻
常常會忘了自己的身體在幹麻
因為腦筋裡裝的都是工作的內容
而身體好像只是未了去幫大腦完成這些工作內容而運作
被大腦支配著
比如 打電腦 比如 坐捷運

而當欣如說把身體的重量交給地板時
身體的自主權頓時產生
肌肉的敏感度瞬間擴張
感官跟毛細孔都突然變得敏銳起來


(2)

<兩個人站在兩端 只以眼神以及感受去感覺彼此的前進後退>

在去掉語言的溝通後
彷彿可以從對方的表情 肢體去察覺對方的思緒
那種頻率的感受對我而言比語言更加強烈

不過當對方無法理解我的感受
違背某種默契時
這時負面情緒就會出現

這也反映到現實生活中
人與人之間
若失去了共鳴 以及無法互相理解時
便會產生不安 憤怒等種種心情


(3)

因為欣如的背景關西
剛好可以接觸到另個不熟西的語言

有幾次因為我處在教室靠角落的地方
所以聽不太到翻譯的中文

這時候便會產生某種被孤立的 不安的感覺
因為唯一仰賴的安全感被切斷了

那種感觸好像溺水一樣

但隨即 我會看到身邊的夥伴 他們依舊與這空間和平共處

此時也就會慢慢又找回合諧感覺


但我也因而思索著
如果去掉了語言
只剩下我們的肢體 眼神
那會變成什麼樣的世界?


(4)
謝謝行政人員以及欣如
辛苦了,
這是個很棒的工作坊


佩穎 Ziva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